为探寻民族文化传承密码,助力非遗保护与发展,2025年7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疆途筑梦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走进大巴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调研新疆维吾尔族特色非遗乐器文化,以青春视角去解码新疆非遗的传奇故事。
实践团踏入乌鲁木齐大巴扎,首战便是新疆民族乐器店,我们在店内与新疆自治区级非遗人艾尔肯开展面对面交流。
艾尔肯大叔从他小时候接触民族乐器制作的故事开始讲起,这份穿越时空的匠人叙事,恰似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民族文化史诗,在琴弦震颤间传递着永恒的精神回响。
图一 采访非遗传承人艾尔肯
图二 队长随艾尔肯大叔学习弹奏都塔尔
交流中,我们得知艾尔肯·吐么尔,出生于"民族乐器村"疏附县吾库萨克乡。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琴,在煤油灯下专注打磨牛骨装饰,开启了与民族乐器相伴的一生。1984年进入乌鲁木齐乐器厂后技艺精进,制作的乐器以精良品质广受认可。他先后在疏勒县职业学校免费授艺、在乌鲁木齐开设乐器店,培养了286位徒弟,最大年龄78岁。2010年获"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其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尔肯大叔始终秉持开放传承理念:"无论哪个民族、国家,只要真心喜爱民族乐器,我都愿倾囊相授。"他用一生坚守着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实践团交流过程中,也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首先,市场需求萎缩,现代流行音乐冲击传统乐器市场,年轻人更青睐电子乐器和西方乐器,导致民族乐器制作与演奏人才流失。其次,技艺传承断层,传统制琴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收益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投入时间学习,老艺人逐渐减少,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此外,原材料稀缺,优质木材、动物皮等传统制琴材料日益减少,影响乐器音质和制作成本。最后,文化认知不足,部分民族乐器缺乏系统推广,大众对其文化价值了解有限,传承缺乏社会支持。
图三 实践团与艾尔肯大叔和游客合影留念
实践团正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创新形式,生动讲述民族乐器背后的匠人故事与文化内涵。我们将都塔尔纹饰寓意、热瓦普调音技艺等细节融入"乐器+故事+音乐"的立体传播中,让传统乐音焕发新活力。未来计划打造"民族乐器数字博物馆"VR体验,推出"跟传承人学乐器"系列,。用青春创意诠释千年丝路音乐瑰宝,让民族乐器的动人故事被更多人记住和传承,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标题:青春聚力边疆行 文化润疆共繁荣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jyxw/48136.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