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记者

革命圣地西柏坂 松柏苍翠的柏坂岭,就像历史老人一样,凝视着这片红色热土上70年的变迁。

记者最近进入西柏坡,聆听老、中、青三代人,讲述了不合并时期传承西柏坡精神的奋斗故事。

开游轮的老党员:讲红色故事读党恩

今年74岁的西柏坡村的老党员闫青海,小时候得了重病,绝望的父母包着奄奄一息的他,想放弃。

董必武夫妇在回家途中发现了这个弃儿,立即送往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孩子就这样活了下来。 这个事件很快传遍了整个西柏坡。

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闵青海说,长大后,自己总是认为只有艰苦奋斗、打头阵致富、发扬西柏坡精神,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救命之恩。

20世纪50年代,为了建设岗南水库,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坂村从鱼米之乡的谷物小屋搬到了高山冈。 曾经为共和国诞生做出重要贡献的西柏坡再次做出了牺牲。

当时住在西柏坂村的是土间,食物是统一销售的食物。 为了增加收入,18岁的闫青海在水库里建造了运输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了西柏坡。 当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调动了村里五六个壮丁劳动力和他一起去石家庄当装卸工。 之后,带领村民在水库捕鱼,依靠红色资源开辟了西柏坡第一家农家乐闪青海,成为村里第一家万元户。

快讯: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现在,进入西柏坡,白墙灰瓦农家院干净、平坦宽阔的道路通向各个家庭,污水解决、文化走廊、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西柏坡村民从茶叶销售、鸡蛋销售、纪念品销售起家,迅速发展旅游服务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快讯: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虽然过了古稀之年,但青海依然无暇,还在开游轮。 游客都喜欢坐我的船,听我讲了当时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故事。 闫青海说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西柏坂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

创作美丽的村书:永远记住两件事

距离西柏坂很近的梁家沟,离西柏坂纪念馆的咫尖很远,一排新的民宅误落。

梁家沟是水库移民村,村民长期过着艰苦的日子。 今年51岁的陈国平从1996年开始担任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

陈国平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后,吸引投资建设西柏坡民俗博物馆和嘉旅酒店,每年为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2009年,他学习外国经验,推进梁家沟新民居建设:集中一块土地建设小洋房,拆旧房快速发展其他产业。 新村最旁边的位置地基松软,工程量最大,花费很多,陈国平主动要求这块土地。

新的民房建成了,家家户户都搬到了两层高的小洋房,原来占地300多亩的宅基地被压缩到60亩以上,被快速发展用地200亩以上取代。

村民的新居,一楼一个人住,二楼作为农家旅馆招待游客。 在村里建立了旅游合作社,统一了经营管理,统一了服务标准,为周边农村做了标杆。

解放的土地,建成了景区停车场、红旅小镇、旅游酒店。 以红色文化实景公演为特色的西柏坂红秀剧场正在建设中,梁家沟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选为第一个美丽的乡村。

西柏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陈国平说,整体摆脱了贫困,更要时刻记住两件重要的事,不要被成绩冲昏了头脑。 为了防止经济问题,村财务管理实行集体结算制,结算必须由两委班子成员、村资产管理集团全体共同审查,并及时逐条公布。

快讯: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追求创新的大学生:积极追求幸福

2005年,23岁的闫二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西柏坡,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家庭酒店。

我非常看好家乡的红色旅游资源,决定毕业后回去工作。 闵二鹏说。 他不满足于以前流传下来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建立了西柏坡旅游网。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提高服务文案和质量,他经常出国考察,学习好的经验。 近年来,他注册了培训企业,聘请了专家,创新了培训方法,还与手机套餐、去哪里的网络等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继续扩大推广,带更多的人去西柏坡参观。

快讯: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大学时代进入共产党的闪二鹏说,自己以出生在西柏坡为荣,负有沉重的责任。 他明白西柏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不是守着贫困过日子,而是勇敢地追求幸福。 对自己来说,赚钱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传递红色文化。 (记者张涛、黄小希、闫起磊、范世辉)

标题:快讯:70年,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