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4字,读完约4分钟

曼班三队,中美边境的拉夫族村寨。

最近,记者拜访了这个寨子,家家户户空无一人。 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下午天气很热,但是村民也不怕中暑,去地里干活了。

幸好提前预约的驻村扶贫事业队队长罗志华还在。 因为在这个寨子里驻扎了四年扶贫,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曼联三队了。 在讲话中,他向记者讲述了曼联3队各种奇谈趣事。 这些逸闻见证了径直穿越民族村寨的变迁。

保护稻谷:用爆竹追赶麻雀

村民最近在忙什么?

种茶树,赶走麻雀。

小雀在做什么?

记者一脸懵逼,罗志华解释说稻谷快成熟了,地里来了小鸟,当地人管它叫贼仓,专门偷谷子,老百姓天天守在田边。

小雀怎么着急? 村民想了很多方法。 放下稻草人,小雀就不怕了。 喊、鼓掌、敲竹筒是有用的,但村民必须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很累。

扶贫队员谢益为了想一个办法:放鞭炮赶过去。 他自己掏钱买了一箱鞭炮,挂在种早稻的村民身上两个,一个拆成一个,教村民怎么放。 小雀飞过来的时候,点上一个鞭炮朝小雀扔去,爆竹在空中响起,小雀飞走了。

追赶小雀对村民来说也是罕见的事。 以前,村民只种了一季稻子,不施肥也不除草,管理不善,产量低。 今年曼班三队首次种植双季稻,全寨17户,12户试种40亩。 早稻结束后,小雀开始来了。

从稻穗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早稻亩产将达到600公斤以上。 罗志华说:“稻子快丰收了,但是村民不愿意被麻雀吃掉。” 想要赶走小雀的积极性很高。

我赶了20多天,每天早上都去,傍晚就回来了。 黄昏时,从地里回家的村民坚决说,他的鞭炮已经不见了,想再挂两根。

养猪不会成为历史

罗志华是勐海县农业局派来的。 养猪是他的强项。

曼班三队也养猪。 但是,村民养猪的做法让罗志华大跌眼镜。

整个寨子没有猪圈,猪全部被放养在野外。 当地有名品种的耳猪回忆说,在有生之年曾被村民饲养过野猪。 猪寨子里跑到外面来拱了拱,在找吃的。 寨子里满是猪粪,太过分了。

通常6~8个月可以培养的耳猪,在3个曼联队需要2~3年。 村民不卖养猪,养了就宰了吃。 自己还不够吃,怎么能卖呢?

猪传染病、蓝耳病、五号病,村民以前从没听说过。 罗志华告诉村民要给猪打预防针。 村民不干,经常猪,打什么针?

罗志华调整了项目,在曼班三队建设养猪场,让村民集中分户饲养,实现人畜分离。 年以来,政府向村民送去了282头小猪。 村民育肥出售,累计出247头,一头猪可以卖1200元到1500元。

现在村子里饲养着30多只猪,包括一只公猪和18只母猪。 到了年末就变成100头以上了。 罗志华说,养猪已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出去参观:动不动,争着去吧

以前,3个曼联队只有6、7人懂中文,只有5人访问过该县。 整个寨子里,只有村民小组的组长有手机。

我刚问毛主席还在不在? 罗志华不能哭着笑。

村民还有一个优点:腼腆,看见陌生人就会逃跑,躲起来。

扶贫要帮助智慧,让村民接触外界事物。 政府派遣了拉祜族教师,向15至50岁村民培训中文的广电部门向所有房屋发放电视的移动企业向所有家庭赠送了高端智能手机。 派遣机关县总工会,每季度组织村民出去参观。

一开始,一个人也不想去,也谈了条件,得到了每人一包烟。 谢益说。

看城市,看机场,看先进村,出去参观,让村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非常感动。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看到环境卫生做得很好,就认真学习。 现在,每星期二,曼班三队集体打扫公共卫生,村容村的容貌也变好了。

快讯:拉祜山寨趣闻

村民生产热情高涨,精神面貌变化明显。 这两年,村民相继种了200亩茶树,今年计划再种100亩,种越来越多的水稻和玉米。 罗志华很高兴。 老百姓反抗,看着办,然后一起办,自发办。

现在出去参观了,村民们争着去了。 谢益说。

标题:快讯:拉祜山寨趣闻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