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记者陈地

4月28日,马光富又来了,背着他打磨的篮筐。 也许是脚太熟了,刘明财急忙出来迎接,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样高兴。

马光富背着背笼,走在前往四川省华蓥市溪口町芭茅垸村的山路上( 2月21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陈地摄

刘明财的家在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巴茅垭村,这里位于川东丘陵地带,海拔近2000米,是当地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村寨,也是最后告别无电历史的角落。 自1997年巴茅垭村点亮第一盏灯后,马光富成为巴茅垭村民光明的守护者。

马光富是溪口镇电站的普通电力工人,巴茅垭村通电时,马光富说我去了,引起了领导同事们的一阵称赞。 只是他自己可能没有想到,这声音是对巴茅埔村民20多年来的承诺。

芭垸村山高路远,距溪口町12公里。 另外,登山下山只有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年轻时的马光富往返需要7个小时。 但是,山里的电路非常脆弱,大风吹倒电线杆,暴雪使电线短路,有山洪、泥石流。 家家户户的用电问题也是马光富的当务之急,加上定期电表、线路巡逻等固定任务,马光富每月都要跑近10次村子。

快讯:“背篓”供电人的大山情怀

下山确实很辛苦。 特别是对村里的老人来说,有时觉得在镇上买米面变得奢侈了。 马光富再次鼓起勇气,他上山时,给村民们送来了新鲜的蔬菜、肉和必要的生活用品,下山时,为村民山下的亲戚带去了山药、猕猴桃、蜂蜜等。 渐渐地,马光富随身携带的小电器箱变成了巨大的背笼,每次爬下山100斤的背笼成了家常便饭。 从那以后,山上就有了背笼供电人的身影。

快讯:“背篓”供电人的大山情怀

日子久了,村民们早就把马光富当成村子里的人了。 吃完饭,总是请他到家里吃饭。 但是,马光富总是婉言拒绝,从篮子里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干粮。 他说村子里的人条件艰苦,不能轻易浪费他们的粮食。

2006年,城镇组织村民疏散搬迁,巴茅垭村民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一户村民纷纷搬到山下,转眼106户人只剩下3户。 刘明财就是其中之一。 马光富认为,即使山上还有身体,那也是芭茅垭村的村民,用他的电也是我的职责。

年9月,当地发生大洪水,巴茅垭村山体滑坡严重,原本宁静的山一片漆黑,恐慌中刘明财向马光富求助。 深夜,冒着危险,马光富又上山,为三户村民检查设备,更换线路。

时间一长,小马已经成了老马,今年51岁的马光富还在爬这条他走了20多年的山路,背着那个大笼子。 老马微微向前弯,膝盖上还留着严重的积水,但老马从没想过要搬到其他单位。 他说这是共产主义者应尽的责任。

看到刘明财高兴地迎接,老马急忙叫老人坐下。 20多年来,他们已经成为亲人。 这次,老马除了为三户村民带来日常生活用品外,还对村子的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检查,以防在即将到来的雨季引起电气安全问题。

下山途中,记者和老马随行。 在起伏的群山上,一根电线杆像一块丰碑,见证着这个篮子的电力供应者20多年不褪色的服务。

标题:快讯:“背篓”供电人的大山情怀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1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