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1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粮食奇迹》第一集讲述了70多年来,中国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提高粮食产量,从而胜利地处理了中国人吃饭吃饭的奋斗历史。

从北大荒开拓、改造盐碱地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改革,从一家小农户的生产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大生产结构,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释放了土地增产潜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

快讯:北大荒拓荒、盐碱地改造......“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中国的碗装满了中国的粮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快速发展的道路震惊世界,共和国粮食基础更牢固,快速发展基础更深,社会基础更稳定。

当初有5亿多人吃不完,现在有近14亿人在吃。 70年间,中国是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中国守护着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供给从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

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

这样的奇迹让世界瞩目,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方案。

北大荒变身北大仓

70年前,处理5亿多人的饮食问题是新中国的头等大事。 国家盯上了这块中国最大的黑土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垦。

全国数十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科技人员,满怀热情来到这片黑土地。

战斗之地百折不挠。 一代又一代的开垦者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辉煌的史诗,在黑色的土地上刻下了历史的丰碑。

北大荒拥有耕地4300万亩,一年粮食总产量在400亿斤以上,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

载有七十春秋,北大荒从过去的荒原变成中华大粮仓,为中国人端牢的饭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盐碱地赶麦浪,渤海粮仓增产百亿斤

改造盐碱地是中国千年的难题。

在山东滨海,由于海水逆流而上,5000亩盐碱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为地下咸水提供了畅通的上升通道,如何改造一直很难。 这只是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一角。

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 计划改造环渤海地区4000万亩以上的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以上的盐碱荒地。

中科院刘长生团队开发了利用微生物群阻断地下咸水上升通道的方法,为治理盐碱地增加了助力。

这块不毛之地不能像现在这样大面积种植粮食。 曾经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现已成功改造了3000多万亩盐碱地,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到2009年环渤海地区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联合生产承包了激活力,中国基本上处理了温饱问题

1978年冬季的一天晚上,在安徽小岗村的普通农舍,严金昌和其他17名农民偷偷签下生死状,将村内的集体土地转包给家里,做了一个大包。

保证国家的,离开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80年,小监控村迎来了大丰收。

家家粮食满仓,到处都是新房子。

人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活着的徐国生做副业,只养一只兔子,当年收入1400元。

1980年春节前夕,凤阳县312户有1万斤粮食的尖头户代表受到了表彰。

勇敢闯、挑战、走在别人前面的小冈人打破了坚冰,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

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包产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正式走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

到1984年,全国569万生产队伍中99%以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保有量达到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在那一年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上处理了温饱问题。”

不需要担心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活跃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度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如何种植成为了中国面临的新问题。

年,四川崇州农民开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土地的新经营方法。

今年刚成立的魏涛是农业职业经理。 起初,他因竞争上岗,开始管理千功村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700多亩土地。 六年来,他一个人好好地管理着合作社。

目前,魏涛管理的土地,实现了全部机械化工作。 为了增收,他接受了种子企业的育种订单,收益是普通稻谷的10倍。 实施田间综合饲养,从养鱼到养小龙虾,魏涛手上的土地附加值不断上升。

年,魏涛所在的合作社亩产纯收入达到1000元。 这700多亩土地,每年能给魏涛带来收入20万元以上。

懂技术、懂经营、有知识、有热情,目前管理崇州58万亩耕地的,多为魏涛这样年长的高素质农民。

三权分置改革,给了魏涛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这些年轻人的新思维、新理念再次使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北京的高人治愈了盐碱地治理千年难题

河北省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域。 这里阳光明媚,气候优越,但不能种庄稼。

张庄村是曲周县有名的点盐碱地,几十年来当地人只能剃地上的盐,换钱生存。

在黄淮海平原,这种盐碱严重、低产缺粮的土地共有330万公顷以上。 当时,这里每年从南方采购大量救济粮。

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和同事来到张庄村,开始了盐碱地的管理。

他们经过初步调查发现,这里的实质性问题太多太复杂,干旱、潮湿和盐碱,地下水还很咸。

治理盐碱地是中国千年的难题。 当地人对石元春治碱的实力半信半疑。

为了坚定信心,石元春和同事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这样说吧。 这块地不能改。 我们不去。

在明确大量调查、盐分运动规律后,石元春等人推翻了以往的碱疗经验,提出了农林水并行综合治理的方案。

效果明显,很快。 冬天开始计划,开始开工,第二年在盐碱地上庄稼长大。

多亏了惊喜,当地人传播开来,说祖先的盐碱地上不能种庄稼。 这次从北京来了一位高人。

但在石元春看来,这不是高人的原因,而是科学的力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1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在黄淮海平原开展了长达30年的农业科技大会战,探索了黄淮海盐碱地管理的多种模式。

仓实,天下安。

现在中国人的饭碗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70年来,中国在处理人民吃饭问题上写鸿篇,创造历史,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快速发展之路。

标题:快讯:北大荒拓荒、盐碱地改造......“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