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5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西宁9月17日电(鲁丹阳)我们多次以小财政搞大民生,将75%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统一实施投资于人和幸福民生的战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青海省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史瑞明在17日召开的青海解放70年快速发展与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解放初期,青海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均购买力仅为22.3元,197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元。 改革开放后,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老百姓的钱袋逐渐膨胀,199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千元,年突破万元大关,到了老年超过2万元,达到20757元,是1978年的161倍。

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一条街,三栋,四个警察,两只猴子(公园里只有两只猴子)。 这是解放前青海唯一城市西宁市的真实写照。 目前,青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从1个增加到6个,建设城镇从8个增加到143个,城镇体系布局逐渐成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5%,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

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新世纪以来,青海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术,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涌现出了许多高原美丽的农村。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也是民生改善中老百姓最关注的行业之一。 解放初期,青海平均每万人中小学生不到100人,在校专生、中学生不到10人,没有大学生,95%以上的成年人是文盲。 全省学龄儿童、普通中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9.8%、111.8%、88%,9年义务教育加强率为96.9%,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为8.36万人。 全省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07年,比1964年提高6.65年。

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解放初期,青海省医疗卫生条件恶劣,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医疗器械严重不足,人口死亡率超过1.5%,人口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 年全省卫生机构6396个,床位3.92万张,卫生人员5.28万人,分别达到1949年的711倍、392倍、513倍。 人均寿命提高到72.05岁。

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过去青海贫困积累薄弱,老百姓如贫困。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扶贫开发大力推进,该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截至年底,青海25个贫困县(市、区、行委)摘帽子,145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减少44.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13.2%下降到2.5%,为今年年底绝对贫困人口为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完)

标题:快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众幸福指数"节节高"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1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