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6字,读完约4分钟

光明日报记者姚晓丹

现代中国是法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潘汉典先生已经99岁高龄,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 老先生十多年的入室弟子白晟告诉记者,老先生在意的仍然是学术动态和弟子的学术活动。 谈到学术,老先生可以畅谈几个小时。 尽管业界有口都碑,但潘汉典很少进入媒体的视野。 这和他安静平和的个性有关,热爱学术,内心没有旁听。

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让我们跨越百年风云激荡,走近潘汉典的治学之路。

潘典开蒙时代,父母说“去学校最好”。 中学期间,他考上了有名的广州培正中学。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停课搬到澳门。 潘典亲身经历战乱,家里多年收藏的书籍也散失了很多,但他还是愤愤不平地看书,以总分获得学业成绩优秀的特别奖银盾。 年1月,94岁的潘汉典收到母校的刊物《广州培正通信》,我非常高兴。 把刚出版的翻译《博登海默法理学》送给母校,自己写了感谢的回信。 信中点着每一位师长的名字,国画老师、音乐老师也没有落下。

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受从事律师职业的父亲的影响,潘汉典大学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 同样因为战争,潘汉典在东吴法学院入学期间,学校被迫四度搬迁:慕尔堂慈淑大厦中华职业教育新环中学爱国女佣。 他的弟子白晟在年前后,有一次潘在学院路校区放学后与学生聚会,偶然想起抗战时期学业困难的经历: 1942年读大二的潘汉典,得知香港母亲因病去世。 甚至没能被战火困住。 妈妈拼了命继续学习,他只是含着悲苦在读,学业一直在年级前三,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日语。 说到动人之处,老先生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毕业前夕,潘汉典被任命为《年刊》,东吴法学院1944级年刊的扉页上印有献给母校和祖国的非常引人注目的献辞敬,拳拳的爱国心跃然纸上。

由于强烈的国情,1949年,潘汉典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但最终,他选择留在国内继续进行教育研究。 这个选择当然是最好的。

1948年获得东吴法学院硕士学位,之后潘汉典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辗转东吴法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中国政法大学,至今从事教育研究71年。

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他都没有停止学术研究。 为了研究,潘汉典自学俄语和意大利语,前后消费27年,采用4种语义文案,参考英、美、法、德、日等国出版的《君主论》翻译13种,包括马基雅弗利思想和终身含义、英、美、德

潘典是公认的现代中国比较法学创始人之一。 关于比较法在中国的起源,英、美、法、德、日等国著名的比较法论著不够,潘汉典通过对中国客观历史的事实考察,提出《法经》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比较法起源上的 从当时产生的社会效应及其在后来中国法制史上的深远影响来说,与东西各国比较法的起源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与更早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东方比较法的起源双璧。

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潘典还咨询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撰写过一些论文,也为现行宪法的保护权概念提供了自己的贡献。

年八旬左右,他还应邀参加《元照英美法词典》总评审,多次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拜访东吴法学院前辈,联系在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认识的英美法和罗马法专家

今年99岁,潘先生依然没有中断过笔。 他研究了70多年的翻译《权利斗争论》,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潘汉典学术精品集》也将于年内发售。 诚如潘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在一本书之间,每当笔尖起落,一成不变的就是学者报效国家的拳击手之心。

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光明日报》(年04月21日03版)

标题:快讯:潘汉典:书生报国尺幅间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xw/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