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就振兴路 ,文化赋能新农业
——访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杜炳旺
在中国广袤的农业领域,有一位学者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家禽产业的传奇。他就是杜炳旺——广东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位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的“鸡文化”开拓者。从山西黄土高原的求学之路,到岭南大地的科研深耕;从实验室里的基因解析,到文化展会上的诗书画影交融,他始终以“科技兴农、文化赋能”的理念推动着畜禽产业升级。他不仅领衔培育出并精心保护着享誉全国的畜禽遗传资源麒麟鸡(粤西卷羽鸡)、怀乡鸡(湛江鸡)、及中国贵妃鸡等珍稀品种,更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畜牧业中,让“鸡”这一平凡生灵,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科学与艺术的文化符号。
黄土耕耘四十载
试验求索谱华章
1974年,一个来自山西运城的普通农家青年,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热忱,踏入了山西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校门,他就是杜炳旺。彼时的中国农村,尚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畜禽养殖仍以传统散养为主,而杜炳旺敏锐地意识到,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三晋黄土地的浸润下,杜炳旺不仅掌握了动物遗传学的基础理论,更在生产实习一线和田间地头积累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段求学经历为杜炳旺日后深耕家禽行业研究埋下了伏笔——当同龄人仍在课堂背诵理论概念时,他已开始在养殖一线观察不同品种鸡群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变异。
1980年,杜炳旺考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家禽科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专攻家禽遗传育种这一当时国内尚属前沿的领域。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国家黄羽肉鸡攻关课题,首次接触到系统化的品种选育理论与方法。这段经历,如同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实验室里DNA提取的精准操作、鸡场试验中对表型特征的细致记录、数据分析时对群体遗传学模型的构建,都让他深刻地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从传统农技人员向现代育种技术研究者的蜕变。
2000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到广东海洋大学后,杜炳旺迅速组建起省级重点学科团队。面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他创造性地提出“纯种保护+配套育种”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利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本地鸡种怀乡鸡的生产性能,另一方面引入国内著名品种如北京油鸡、广西黄鸡、文昌鸡、隐性白鸡等进行育种创新。这种因地制宜的研究路径,使其培育出的“海大香鸡配套系1号、2号”完美适应了岭南环境,成为广东海洋大学首次入选《中国家禽遗传资源》的特色肉鸡新品种。
在科研服务于产业的探索中,杜炳旺展现出了科学家的战略眼光。针对地方特色品种保护难题,他主导广东省著名品种“怀乡鸡”(湛江鸡)的提纯复壮、优异基因的挖掘研究及家系保种,经10年的努力,“怀乡鸡”于2014年一跃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全国28个优良地方品种中的一员,2015年再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又确定其为“国家级怀乡鸡保种场”。与此同时,他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重点实施“粤西卷羽鸡(麒麟鸡)资源挖掘和抢救性保护工程”。这项历时12年的研究,不仅发掘出该品种的历史溯源到1500多年前两晋时期的文献记载,并成功地抢救复育濒危种群,更是通过与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合作的深层次研究揭示出其独特的卷羽性状基因序列和精确的基因定位。当国际同行惊叹于这项技术突破时,杜炳旺却更在意它的现实意义:“每一份地方品种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文明密码,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份祖辈馈赠的遗产。”如今,经他保种研究的麒麟鸡(粤西卷羽鸡),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卷羽鸡珍稀资源,其推广应用年产值突破3亿元。
2024年11月的湛江冬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会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作为国家特种经济动物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杜炳旺精心筹划的首届全国特种畜禽科技创新大会暨产业振兴与文化建设研讨会,打破了常规会议模式:展厅里,体现中国鸡文化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摄影作品与基因编辑技术的可视化演示相映成趣;报告厅中,在院士视频连线解析畜禽资源保护利用的同时,书法家正挥毫书写《咏鸡诗》。这场集科技研讨、文化展示、产业对接于一体的盛会,恰似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既扎根实验室探求真理,又仰望星空追寻人文价值。正如他在大会致辞中所言:“真正的产业振兴,需要科技与文化的双重赋能。当我们用显微镜观察鸡的毛囊结构时,也要记得它们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
基因破题护种源
文脉传承赋新生
杜炳旺深知地方畜禽品种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瑰宝,始终致力于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传资源。他主持的“怀乡鸡(湛江鸡)”“中国贵妃鸡”资源保护不仅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更被选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国家怀乡鸡保种场的建立,标志着这百年名鸡从民间走向系统化保护,而贵妃鸡凭借其独特的体型、美丽的颜值与风味成为广东乃至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餐桌上的“明星”。其产业化链条涵盖养殖、加工、品牌建设,创造了超3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技术创新方面,杜炳旺带领团队经10年成功培育的“科朗麻黄鸡配套系”,填补了国内黄羽肉鸡高端市场的空白,该配套系于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同样,他带领团队奋力拼搏,持续12年对“麒麟鸡-粤西卷羽鸡”的发掘、研究、保护,不仅挽救了濒危品种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提纯复壮、分子基因定位等技术手段,从而揭示了其特有基因的潜在价值,这一珍稀鸡种于2023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资源鉴定(农业农村部2023年第679号公告),成为国家唯一的卷羽鸡遗传资源,成为培育我国乃至世界上抗高温新品种的珍贵素材。
如果说,科研是杜炳旺的“左翼”,那么文化则是他的“右翼”。他主编的《鸡艺——中国古代养鸡智慧附书法艺术》《中国福利养鸡——历史追溯与当今实践》等专著,首次系统地梳理鸡文化的千年脉络,而2024年出版的《中国怀乡鸡——历史文化与科学》则是一次跨界尝试:书中收录了以“怀乡鸡为主的”52首诗词、34幅书画、6篇散文和166张图片,将文学、艺术与科学融于一体。这种文化赋能产业的理念,在他主导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024年在湛江召开的首届特种畜禽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鸡文化采风创作展”成为了最大亮点——近百首诗词歌赋、70余件书画作品、120多幅摄影作品、100多幅民俗影像通过“鸡与自然共生”“鸡与人文互动”“鸡为人类贡献之巨”“食鸡文化呈现”“斗鸡文化传承”五大主题,展现了鸡作为文化符号的多重意义。摄影协会主席感叹道:“杜教授的号召力令人惊叹!短短一周内,我们就征集到上百张高质量摄影作品。”这种办会模式,不仅提升了行业的附加值,更让传统家禽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杜炳旺始终坚信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民生。他构建的“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繁育体系建立—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准入—文化建设—品牌打造”全产业链,使怀乡鸡、麒麟鸡、贵妃鸡、科朗麻黄鸡等品种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好品种。在广东茂名和湛江,分别建成了“怀乡鸡”和“湛江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广东、广西和安徽,麒麟鸡(粤西卷羽鸡)形成了“保种、配套、生产、推广”并广受市场欢迎的强劲势头;在广东、江西和福建,建成了完善的“中国贵妃鸡”良繁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辐射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广东省最受欢迎品种之一;在广东台山和香港地区,形成了“科朗麻黄鸡”的供港活鸡多年来一直占香港市场60%-70%的可观份额等等。这些品种的应用已产生了数百亿元社会经济效益。由杜炳旺教授多年来主导和领衔研发应用于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宏伟事业中的这些特色品种已经和正在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为2021-2024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国家指导专家,他不仅为9个国家级品种的面上普查、生物采样、性能测定、影像拍摄及志书编写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而且4年全程坚持走南闯北,亲力亲为,深入一线。并先后主持制定《怀乡鸡种鸡和肉鸡标准》《粤西卷羽鸡-麒麟鸡标准》《贵妃鸡标准》《农场动物福利要求——蛋鸡和肉鸡》《肉鸡福利养殖认证技术规范》等8部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致力于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农场动物福利领域的实践已走向了国际舞台:近几年全国获得国际动物福利大奖的30多家生态福利养鸡企业,其中有10家养鸡基地和企业是在他的亲自关心指导下,分别获得了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五星级或四星级福利养殖金鸡奖或金蛋奖”,譬如:宁夏晓鸣农牧集团的蛋鸡高床福利养殖模式、北京峪口禽业的肉鸡立体多层福利平养模式、江苏立华集团的肉鸡福利地面平养模式、山东民和集团的肉鸡福利多层立体养殖模式、福建龙岩福欣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贵妃鸡福利草笼养殖模式、海南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蛋鸡舍内无笼福利养殖模式,广东山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山雨鸡果林养殖模式等等。这些企业的福利养鸡模式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这预示着中国在世界动物福利领域的创新潜力和主导地位正在凸显。这种从实验室到田野、从技术突破到社会普惠的全链条实践,正是杜炳旺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古今对话融万象
东方韵味动全球
在浙江湖州的温氏天露农场,“中华土鸡美食文化体验示范场”的落地,标志着家禽产业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这里不仅是生态养殖基地,更成为集农耕体验、非遗传承、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游客既能观赏散养土鸡在竹林间啄食的自然场景,又能参与制作古法盐焗鸡、品鉴竹笋鸡汤,甚至能亲身体验“百鸡庆丰年”的传统民俗仪式。这种“五感沉浸式”的体验模式,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杜炳旺提出的产业升级理念——“未来的鸡产业,必须跳出单纯肉蛋类产品供给的局限,而应打造具有叙事张力的文化IP”。
2025年初启动的“鸡文化与科普进校园”计划,则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教育基因。杜炳旺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家禽遗传育种学家、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联合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中国禽业导刊》、山东善方国医研究院等同道,精心设计出涵盖三大板块的活动方案:即将开启在全国范围内“鸡文化与科普进校园”巡展活动,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复原《山海经》中的“凤头赤足鸡”形象;由遗传学家主讲的“从DNA到餐桌”系列讲座,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而文化与企业展区则陈列着融合诗词歌赋、水墨画元素的如清远鸡、固始鸡、怀乡鸡、北京油鸡、麒麟鸡、文昌鸡、汶上芦花鸡、贵妃鸡等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珍稀鸡种的诗词、书画、文创、礼盒等,让年轻学子在欣赏、品鉴时便能感受到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浸润。这种“文化溯源+科技解码+商业实践”的立体化传播路径,不仅填补了青少年对农业认知的空白,更唤醒和培养起新一代对本土物种的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
当目光投向国际舞台,杜炳旺构建的文化矩阵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德国魁茨汀中医院院长在参观湛江鸡文化展时感叹道:“这些跨越千年的养鸡智慧,远比实验室里的数据更能展现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而在东南亚市场,广东贵妃鸡的出口量三年内增长470%,其包装设计巧妙地融入了宋代花鸟画技法,让异国消费者在开箱瞬间即被东方美学所俘获。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赋能的商业模式已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正在研究“中国鸡文化IP化”经验,而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则将杜炳旺团队制定的标准作为亚洲区评估模板。这种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的共振效应,正推动着中国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跃升。
从三晋黄土地到岭南科研高地,从实验室基因图谱到博物馆全息影像,杜炳旺四十年的探索轨迹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他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敏锐的策展人;既是务实的技术革新者,又是浪漫的文化学者。当一只只可爱的小鸡穿梭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当一幅幅以鸡为主题的书画悬挂在高校博物馆的穹顶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畜禽产业的升级蜕变,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他在《中国怀乡鸡-历史文化与科学》一书序言中所言:“愿每一种畜禽品种,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命。”这份愿景,已然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标题: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杜炳旺
地址:http://www.xunleidownload.com/xhcjxw/48228.html
心灵鸡汤: